推广 热搜: 公告  女人性生活照片  黄色美女屁洞照片  女45岁离异征婚照片  cf美女角色稞身照片  肥女  艳照门  女人比洞长啥样照片  俄罗斯女人艺术照片  欧洲美女大胆露外阴 

那条叫海棠溪的溪流是如何消失的?

   日期:2024-05-06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重庆晨报    浏览:0    评论:0    
今日海棠溪

□李正权

很可惜,重庆南岸的海棠溪早已消失。

想当年,海棠烟雨乃巴渝十二景之一,何等美丽!唐代女诗人薛涛有诗云:“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珍卉异,竞将红缬染轻纱。”有人说写的就是海棠烟雨,也有人说不是。不管是不是,都能引起我们对海棠烟雨的想象。向楚《巴县志》曰:“其名为海棠,或曰昔多海棠,以此为名,或又曰盛夏洪流大江灌入溪中,三五(农历十五)之夕,月光激射,江波喷发作朵朵海棠状,遂名溪。”这样的情景我见过,但真正见过的人可能不多了。

1云雾飘绕溪水清澈,叫人流连忘返

海棠溪发源于南山北坡,大致在现内环快速真武山隧道外侧的山坡上,先是由东而西,再由西南向东北,蜿蜒十余里,一路上接纳了好几条山溪涧流,又忽地转了一个弯,向北注入长江。50多年前,海棠溪依然溪流潺潺,溪侧菜地葱茏一片,春有桃花李花点缀其间。若遇春雨,南山空蒙,云雾飘绕,溪水清澈,叮咚若琴,叫人流连忘返。王尔鉴《巴县志》说:“溪右高阜,竹树阴森,春晓将暾,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其山娟秀,绰约如藐姑仙子,凝立于素绡帷中,含睇微笑。”遗憾的是,这样令人神往的美景竟然没有画家描绘下来,只能感叹而已!

涨水季节,长江水倒灌进来,海棠溪便开阔如江河湖泊,小船可划到罗家坝,在门前屋后停泊,又有江南水乡风味。秋冬时节,夜阑人静,月亮挂在天上,大地恍若水中,溪面上浮起缕缕白雾,刚好将溪谷罩住,轻柔起伏,微微飘动,犹如“潜龙在渊”。当年我就读于南山中学,不管回家还是返校,都要穿过海棠溪。站在溪边,洗一洗手,浸一浸脚,清凉舒服至极。有时将书包一丢,下到溪里去捉鱼捕青蛙扳螃蟹,或脱个精光洗个澡游个泳什么的,那乐趣至今犹记。

1958年修海弹公路,在海棠溪上建了几座桥,最有名的是柏子桥。这几座桥都是石拱桥,不仅没有破坏海棠溪的风景,反而为其增色不少。长江大桥建成前,从南坪到上新街,汽车开到烟雨路,要转一个急弯,绕到罗家坝附近,通过柏子桥,跨越海棠溪,再拐好几个弯,才能开到海棠溪新街。长江大桥建成后,把海棠溪拦腰截断,在上面填土,把公路改直,让海棠溪从涵洞里流过,一条溪流成了下水道。到20世纪90年代,溪谷被全部填埋,海棠溪也就彻底消失。

2成重庆南大门,黄葛古道由此起

海棠溪注入长江,在入江口附近就有了过江渡口。旧时,从重庆城去南岸,可以出太平门过长江到海棠溪,然后沿被后人称为黄葛古道的石板路上黄桷垭。如果去綦江、贵州方向,则出南纪门过江到黄葛渡,上南坪场,走丹桂到土桥。去綦江、贵州的驿路称为正南道,是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人来人往。大约在清代中叶,正南道改走黄桷垭,海棠溪便由此繁荣起来,成为重庆的南大门,而盛极一时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黄葛渡便日渐冷落。

从重庆城里来的人过了长江,免不了要在海棠溪歇歇脚。要到重庆城去的人,时间稍晚进不了城,也要在海棠溪住下。从海棠溪入江口沿着黄葛古道,于是形成了长达数里的云梯形的海棠溪正街(后来被海弹公路拦腰截断,上面一段改名丁家嘴)。街上密布着茶馆、酒馆、饭馆、旅馆等,当然还有商店、客栈、货栈、药房、当铺什么的。20世纪40年代,街上甚至还有一个剧院,有时也放电影。重庆人一直有春游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清明节前后,或三朋四友,或全家老少,从城里走出来,过江上山,以求—乐。海棠溪乃春游往返必经之路,朝山进香的、观景玩耍的,海棠溪因此形成百日场,天天都很热闹。

海棠溪正街沿着陡坡而建,大多是吊脚楼。坡特别陡的地方,那所“吊”之“脚”往往更长,甚至是用两三根柏木杉杆接起来的,让外地人看一眼也心惊胆战。住在楼上的人可以凭栏远望长江,俯瞰海棠溪,自有其趣。

1935年3月,刘湘赶修川黔公路,川黔、川湘公路的起点都在海棠溪,海棠溪的地位陡然提升。随着公路通车,海棠溪码头逐渐取代正街,成为闹市。码头上店铺鳞次栉比,江边的船舶密密匝匝,待渡的汽车排起长队,赶船的行人来去匆匆。

3桥头连锅闹,味美价廉深受欢迎

海棠溪过江码头在溪西侧,黄葛古道在溪东侧,来往客商都要跨越海棠溪。长江水涨水落带来的污泥,让行人极不方便。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有士绅出面集资,在海棠溪上修建一座大石桥,连接海棠溪正街和码头,取名通济桥。通济桥为单孔有栏石拱平桥,从江边仰望,犹如满月横卧海棠溪上。月亮从南山升起,将其倒映在长江上,如诗如画。涨水月份,小船可从桥洞里进出,甚至可划到罗家坝去停靠。

通济桥海拔低,几乎年年都要被大水淹没。水开始退落时,海棠溪街上的人就组织起来,清除淤积在桥上桥头的泥沙。水退后,桥面便清洗得干干净净。年年如此,展示了重庆人的顽强。桥西植有一棵黄葛树,树冠如盖,古态盎然。每年涨水,或没其顶,或淹其腰,或仅齐其脚,成为活的水文记录。20世纪60年代,我在南山中学读书。放学回家时,经常站在桥上,朝水中跳“冰棍”。那时,社会上禁止学生下河游泳,民警见了,悄悄地将我们的衣服裤子抱走。于是一串光着屁股的男学生便跟着进了派出所,有女同学路过见状全都羞红脸。

20世纪30年代,商人李文俊先是在通济桥桥头开了一家客栈,又在客栈的阁楼上摆上两个炉子卖火锅,取名为“桥头连锅闹”。连锅闹味美价廉,深得底层市民欢迎,小小阁楼里天天座无虚席。川黔公路修通后,海棠溪更加热闹。李文俊看准商机,又另外搭起一间草棚,把连锅闹增加到7张桌。他又对火锅底料进行改进,加入酒料、冰糖、豆豉、牛油等,使锅底咸辣回甜,味道适中。他还开创性地将麻油与鸡蛋清放入小碟中供人蘸食,既增加美味,又增加清热散火功效,深得食客夸赞,生意愈加红火。据说,有位文人吃完后即兴打油一首:“人在路上行,食在桥头边,万物锅中游,炉火红遍天。”李文俊灵机一动,便将桥头连锅闹更名为桥头火锅。

一传十,十传百,桥头火锅的名声不胫而走。于是,李文俊重新修建门面,把桥头火锅提高了好几个档次。1943年2月23日,剧作家于伶37岁生日,郭沫若、夏衍、廖沫沙、张恨水等文化名人在桥头火锅为他贺寿。郭沫若信口而赞:“海棠桥头子,开个幺店子,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炉上安锅子,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从此,桥头火锅更是盛名在外,生意越做越红火。

1949年之后公私合营,李文俊带着桥头火锅进入上新街饮食服务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桥头火锅在南坪珊瑚村重新开业,成为重庆首家政府指定的涉外火锅店,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界名流。

4海棠溪,永远活在历史中

海棠溪与重庆城隔江相望,可以看见太平门、储奇门,往来只有靠渡船。从太平门或储奇门到海棠溪,一直是重庆最繁忙的渡口之一。乘客多、生意好,一些船夫贪利心狠,随意涨价、强索船资、超额多载,加上长江宽阔、水流湍急,常有翻船沉船事故。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县绅廖春瀛出资14000两白银,购木船36艘,开设海棠溪义渡。义渡就是不收渡资(船票)或减半收取渡资的渡船。

海棠溪义渡规模大,经费便是一大难题。从清末到民初,官府多次欲将其收为官办,都遭到强烈反对而作罢。后来改为酌收部分渡资,方维持下来。民国十六年(1927年),还添置汽船两艘用于摆渡,那也是重庆最早的机器轮渡。抗战时期,日机常来轰炸,城里的达官贵人纷纷到南岸建房买房躲空袭,海棠溪义渡压力日增,远远不能适应需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不断增加轮渡船只,木渡逐渐衰落,义渡也告终止。

1980年长江大桥修通后,海棠溪码头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才随之冷落萧条。修建南滨路,彻底改变了海棠溪,溪流不见了,连河漫滩地也被圈进来一大半,使海棠溪口成为一个大广场,取名海棠烟雨公园。海棠溪正街还在,吊脚楼没了踪影,云梯街风貌依旧,在那如林的高楼大厦之中显得有些破败渺小,但依然保持着当年发达时那份矜持和大度。那青石板路上留下的历史痕迹,斑驳而又依稀。街上的居民早已换过好几茬,谁也说不出当年的情景,更不知当年的故事。只有从长江上吹过来的风,摇曳着街口的老树,似乎在向路人述说着往日的热闹和辉煌。漫步其间,往事如烟,在脑海翻腾。一抬眼,又面目全非,回到当下。是的,工业文明必然要战胜农业文明,反映农业文明的“海棠”和“烟雨”虽然消失得太快了一点,但消失却是必然的,难以挽回的。虽然这让人心欠欠的,一想起就让人升起某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却又难以阻挡的。只愿这条现在已经不足百米的云梯街能够多保留几年,让我们能够多一个地方来怀旧。毕竟,那“海棠”、那“烟雨”、那溪流、那石拱桥、那桥头的黄葛树、那沙滩、那涨水季节的景象,想想也能获得些许美感,说说也能增添若干趣味。

海棠溪,永远活在历史中!

(作者系资深民俗作家 图片由作者提供)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4013150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