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川区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国强向重庆金融助农产融平台提出了30万元贷款申请,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川区支行的贷款。
这得益于市农业农村委为缓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联合金融机构探索出的重庆金融助力农村致富带头人行动计划。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委针对经营主体缺资金、缺技术、缺适配农机三大难题,提出了37个调研课题,深入田间地头察实情、看实况、听实话,切实为群众解决难题。
牵线搭桥
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2010年,姜国强开始在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发展蔬菜产业;2021年,他被认定为市级农村致富带头人。他想扩大生产规模,但算下来差不多要200万元。通过银行抵押贷款贷了120万元,找亲戚朋友借了50万元,但仍有30万元的缺口。
市农业农村委调研组成员、科教处相关负责人孙伟介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银行贷款有限,很多经营主体像姜国强一样,面临融资难题。
今年5月底,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市金融监管局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重庆金融助农产融平台,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孙伟的指导下,姜国强通过重庆金融助农产融平台申请到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市农业农村委的牵线搭桥下,30多个涉农项目、80多位农村致富带头人获得上亿元的融资。“接下来,我们将扩大金融资源惠及范围,探索随贷随用、随借随还等特色产品。”孙伟说。
按需培训
提升农民生产技能
“现在的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一结束,我就买了这台农机。”近日,潼南区双江镇木井村蔬菜种植大户刘贵川向记者介绍。
从最初的几亩蔬菜发展到如今的200亩,刘贵川用了不到5年时间,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他却有了新的烦恼——“规模大了,想买台农机耕地,但由于自己不懂技术,只好每年掏钱请机手耕种,成本较高。”他说,直到今年6月,参加区农广校组织的现代农机与社会化服务培训后,他才掌握了农机操作技术。
“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我们每年都在做,但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培训没有完全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市农业农村委调研组成员王瑞雪说,比如在课程安排上,传统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较多,而农民需要的农机操作、电商销售和经营管理等课程较少。
结合农民需求,市农广校等涉农院校新开设了农业机械、民宿经营、社会化服务等30多门培训课程。同时,根据农民年龄以及文化水平差异,分层分级开设若干个小班进行精准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方便农民学习。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变政府下单为农民点单,因人因需分门别类开展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近30万人次。下一步,我市还将建立数字化培训台账,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
加紧攻关
研发短板农机服务生产
9月14日,中稻收获一个月后,开州区竹溪镇平溪村村民曾云清的稻田再次迎来了一片“金黄”。但曾云清不无遗憾地说,因收割机在收割中稻时碾压了部分稻桩,这些年再生稻的产量并不理想。
由于缺乏适配农机,曾云清的烦恼并非个案。
“全市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有近200家,全国七成微耕机产自重庆,地产农机品种有270多个,几乎涵盖了丘陵山区使用的各类中小型机械,但整个行业呈现出‘散、乱、小’的特点。”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相关负责人邱宁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委调研组通过深入开州、涪陵等17个区县的部分乡镇了解到,农业装备水平与全程机械化要求差距较大,再生稻、玉米、马铃薯、红薯、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适配农机装备少,自动化、智能化机具设备短缺。
为加快推动“缺门断档”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运用,近日,市农业农村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联合公布了我市30个短板农机装备需求清单(第一批),目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正加紧研发探索适应丘陵山区和我市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装备。此外,市农业农村委联合涉农科研院所和农机骨干企业,通过整合创新发展平台、用好创新发展专项、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等措施,目前有的短板农机已进入中试阶段,力争早日投产服务于农业生产。